
离开芝加哥,沿密歇根湖西岸北上,进入威斯康辛州,就象进入了一个巨大的农庄。道路两边全是各种各样的农作物,或者是红红绿绿的果树,一阵阵的新鲜浆果青草的清香直扑入鼻。威斯康辛没有山,绝对不属于丘陵地带,却很难说是那种纯粹的平原,因为它的土地总是在微微地起伏,在公路上开着车,一会儿上坡,一会儿又下坡,坡并不陡,可是几乎从无间断。我站在高处四处了望,那绿色的地毯连绵不绝,起起伏伏,在阳光闪耀下没入远方的地平线。我对这些小山坡尤为羡慕,这真是老天又给予威斯康辛人的一个莫大的恩赐!如此肥沃的土地,如此起伏,面积岂不是平白又增加了许多?
 (摄于威斯康辛州,公路边即景)
 (摄于威斯康辛州,公路边即景)
所以当我注意到威斯康辛州的车牌上写着“America’s Dairyland”( 美国的牛奶园) 的时候,只有会心一笑。

威斯康辛州是平原,而一河(密西西比河)之隔的明尼苏达州则完全不同。还没进入明尼苏达,远远的就看见群峦叠嶂,压云而来。进入明尼苏达境内,沿着密西西比河溯流而上,峰回路转,密西西比河在各处山湾汇成一个个的大小湖泊。等穿过这一片山区,平原上也到处星罗棋布地布满了湖,大的能够走轮船,小的半径不过几米数十米,芳草凄凄,碧波荡漾,如珍珠,如翡翠。我生长在洞庭湖边,自小见惯碧波万倾,骤然间见得如此之多的湖泊在阳光下波光粼粼,一时不知身在何处。
 (摄于明尼苏达州,密西西比河上小湖即景)
 (网上找到的一张明尼苏达的照片,实在漂亮)
自然,明尼苏达州的车牌上的话就跟它为数众多的湖有关了,所以,当我看到“10000 Lakes” 时,一点也不觉得惊奇。明尼苏达号称“万湖之州”,丝毫没有夸大的成分,实际上,据统计,明尼苏达总共有大小湖泊一万五千多个。我至今遗憾,由於行程紧迫,无法在明尼苏达多逗留几天,这个遗憾只能以后再找机会弥补了。

明尼苏达在苏比利尔湖西岸,出明尼苏达,就是我五大湖之行的最后一个州,密歇根州。从地图上看密歇根州,你会更加惊奇五大湖的广阔,“陆中之海”的称誉名符其实。密歇根州不是一块相连的土地,而是“陆中之海”中的两个巨大半岛,将五大湖区隔成今天的密歇根湖、苏必利尔湖和休伦湖,下半部还跟伊利湖相接。按地图的位置,北方半岛称为上半岛(Upper Peninsula) ,相应的,南方半岛称为下半岛(Lower Peninsula) ,上下半岛仅隔一条窄窄的麦金娜峡湾(Mackinac Straits) ,密歇根湖和休伦湖就在这里交汇。

(密歇根州地图)
七月二十二号清晨,我登上凯维诺半岛(Keweenaw Peninsula) 顶端铜港(Copper Harbor) 城外的最高峰,鸟瞰苏比利尔湖。太阳还没有升起,清风浩荡,横无迹涯,天空薄有微云,在湖光山色下溢光流采。这是我五大湖之行的最后一次眺望苏必利尔湖,我静静向湖水和天际交汇处注视,算是作最后告别, 然后掉头南下。
 (清晨,苏必利尔湖畔的铜港)
麦金娜峡湾是上下半岛的必经之地。这窄窄的峡湾曾经是不可飞跃的天堑,两岸的交通全靠轮渡摆渡,一旦天气有变,风急浪高,南北双向的车辆往往不得不等上好几天。如今只需要短短十分钟,全拜“大麦” 所赐。“大麦”,是人们对麦金娜大桥的昵称,英文“Mighty Mac”的直译。麦金娜大桥长达五英里,1958年建成之初,曾经号称是世界第一长的牵引桥,即使在三十多年之后的今天,也还排名世界第三。
我宿营在麦金娜大桥边,当驱车隆隆地开在桥上时,左边是休伦湖,右边是密歇根湖,眼前是另一个人间奇迹,不能心里无感。
 (麦金娜大桥,网上找来的)
前往麦金娜峡湾口的麦金娜岛,回首眺望,夕阳西下,大麦远远横亘在大湖中,休伦湖和密歇根湖在夕阳中融为一体,世界上的水,本来就是相通的。
 (摄于休伦湖游轮)
(阅读次数:)
共3页: 上一页 [1] 2 [3] 下一页
|